創傷與災難相關的心理專業書籍

延伸閱讀:

台灣本土經驗


書名:搶救心理創傷: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
作者:黃龍杰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對於創傷,我們都不陌生。從百年罕見的九二一震災到震驚全球的九一一事件,其後的校園自殺、掃射事件、空難、風災、SARS疫情、台鐵工安意外……,我們都不陌生。看似遙遠的災難事件帶來的衝擊效應,卻讓許多人的心理傷痕累累、難以撫平……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一九九九年,作者隻身前往南達科塔大學修習災難心理衛生,回國後遭逢九二一大震,即時將所學投入危機輔導與災難心理衛生工作。近十年的災難危機處理工作中,他深入社區,透過安心服務與危機減壓座談,協助受創者及其親友走出創傷的陰霾,重獲新生。

書名:災難後安心服務(圖解版)
作者:黃龍杰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災難,可以防範,無法避免,災後,「安身」之外,更要助人「安心」,本書提供了明確、具體的原則和方法,最重要的,是直指核心,幫你do the right thing,助人得法。本書為臺灣第一本在地性災難後安心服務訓練及自助手冊。過去幾年,在台北市的「金山五號」(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作者和數位心理師,受衛生局的委託和資助,訓練出勤危機事故的「安心服務員」,累積不少的災難╱危機事故第一線經驗。本書作者獨創「五理、三心、二群」的脈絡,一以貫之;並且引用國內外許多珍貴研究與最佳實務。從學員豐富的回應裡,作者不斷研發新教材、教法,並且把這幾年的心得整理成本書,希望能對關心救災的心理助人者稍有助益。


他國經驗



書名: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
作者/譯者:Diane Myer / 陳錦宏等譯
出版社:心靈工坊
從九二一地震到桃芝風災,政府、民間團體及心理衛生機構均投下大批物力、心力救災,和當地居民共同努力災後的重建工作。但同時,有關當地民間團體、核心醫院人力調度、個人意願及成效等問題持續存在。《災難與重建立-心理衛生實務手冊》一書由美國資深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載安.梅爾斯執筆,已在美國幫助無數心理衛生工作人員。書中就災區救助中,如何系統性地規劃、篩選適合團隊、建立工作者明確責任及持續其熱誠、使命感等議題皆有詳盡描述;同時,書中也對均衡分配人力資源、有效整合組織專業、主動接觸服務方法、處理救災人員的悲傷及壓力等部份多所著墨,提出具體討論及實際方法;對目前台灣的救災工作而言,本書正好提供最好的學習。《災難與重建》內容涵蓋完整的災難心理衛生步驟及行動,作者尤其將工作人員的救災心境做最直接的情感陳述,讓讀者在學習中也能感受真實的災難情境。本書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張玨理事長引進,由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先生號召各位學者專家共同翻譯,經過幾次修訂終於出版。相信本書能幫助許多在台灣處理災後重建的心理衛生相關機構及專業人員,使之在社區發揮長久力量,重建健康的社區。

書名:有效治療創傷後壓力疾患:國際創傷性壓力研究學會治療指引
作者/譯者:E.B. Foa / 楊筱華、李開敏等譯
出版社:心理
這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鉅著,匯集了此一領域內的頂尖科學家?PTSD的治療提供最佳指引。在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學會所成立之PTSD治療指引工作小組的贊助與支持下,本書針對在治療成人、青少年、兒童方面已有口碑或漸露頭角的諸多方法,逐一評量其效果。它披荊斬棘,為此一領域中快速累積的大量臨床研究清楚地理出頭緒,並對確然無疑的知識及有待解答的疑惑兩方面多有啟發。更重要的是,它幫助實務工作者在為他們的案主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時,提供了一個有系統的架構。這項工作的完成,乃集結眾多理論方法與專業背景的專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它不但對從事PTSD治療的實務工作者是重要的資源,對研究者與臨床的研究生來說,更是探討當前最新資訊的教科書。

書名:助人者危機介入的隨身指南
作者/譯者:Albert R. Roberts, Kenneth R. Yeager / 方匯德
出版社:心理


危機工作者每天都在瞬間做出影響個人、家庭與社區整體心理健康及福祉的決定。他們在第一線引導人們度過健康診斷、破產、性侵害、親人死亡、自殺意圖,以及自然或人為災害等種種時刻。實務工作者隨著對危機介入與處遇的經驗與知識逐漸增加,特定的介入歷程有時反倒顯得落伍。我們都經驗過這樣的兩難,因而發展出這本指南以彌補不足之處。作為實務工作指南,本書提供一套實用的危機介入方法。它能夠在危機工作者急於應變參考時,作為一份足以信賴的資料而發揮功能,並且提供有效因應各式創傷事件的逐步處理程序。本書也可作為經驗豐富專家的實務操作手冊或者作為訓練工具。本書雖然針對醫療與心理衛生危機工作者設計,但我們相信它對於相關領域如:衛生福利服務、商業、教育與其他領域的工作者也是有幫助的。


治療實務



書名: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
作者:鄔佩麗
出版社:學富文化
本書針對當前環境因為社會變遷而引發的諸種現象提供及時、短期且有效之助人專業理念。所以,作者以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兩大主軸作為本書的論述重心,並且分別介紹當今最為助人專業人士所推崇的處理策略(即重大事件壓力提訊與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以使我國的助人同業得以一窺此等策略之奧妙所在。有鑑於目前全球不時出現各種人為或自然的重大災難事件,作者有感於我國之助人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處理相關事宜的基本態度與能力,以隨時做好心理準備去承擔專業責任。所以,在本書的問題類型部份,以重大災難事件為第一個討論主題。其後再依親密關係與失落經驗、自傷與自殺、家庭暴力、性侵害、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校園危機、個人與家庭遷移、失業與生涯轉型等與吾人生活休戚相關之議題分章介紹,以使助人專業工作者能明確地了解到自己在其助人工作中可為之處。又根據助人專業工作的理論發展之趨勢,治療者被期許應致力於協助案主或案家去開發自身既有的能源,以面對當前之生活困境。所以,有關個人或家庭復原力的觀念已受到學界與實務界普遍的重視。因此,本書的開宗明義就對復原力的基本觀念做全面的說明。

書名: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
作者:胡嘉琪博士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你可知道,生命中潛藏的傷痕,比你想像得更多、更普遍。當人們面臨某個威脅、身心無法應對時,就面臨了身心創傷的可能;原本暫時挪用的權宜之計,卻慢慢累積成每日操控我們的習慣與行為模式。面對傷慟,但不因直視而失控:用聽故事來檢視傷口,長出修復自己的力量。本書融合東西方心理治療,搭配溫暖療癒的故事與插圖,讓讀者從聽故事開始接近內心的創傷,試著踏出療癒的第一步;更以身體心理學、情緒經驗取向、新一代的認知行為取向及系統觀為立論基礎,帶領讀者一步步探討創傷成因,檢視原本逃避的內在經驗,清醒地看待各個分裂的自我,逐步整合自己。本書將協助你療癒傷痛,回歸身心平衡的容納之窗,從情緒和傷痛中解套,活出充滿愛與幸福的豐足人生。

書名:創傷的積極力量:正向心理學與焦點解決治療的合作策略(上)
書名:創傷的積極力量:正向心理學與焦點解決治療的合作策略(下)
作者/譯者:Fredrike Bannink / 張美惠譯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本書打破壓力與創傷只會帶來負面影響的迷思,協助倖存者找出創傷的積極力量。心理健康不只是沒有心理疾病,還要提升案主的幸福感,探索並建立讓人生值得活下去的條件。雖然很多人在經歷各種人生挑戰後能夠恢復,甚至獲得創傷後成長,但也有不少人走過創傷的掙扎,幾乎看不到成長。有些人需要透過心理治療轉化過去的遭遇,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深陷苦澀情緒裡,本書就是為了幫助這些人而寫的。本書引進新的技巧與觀點,邀請讀者將焦點從案主哪裡出錯轉移到哪裡做對了,從案主生活裡無效的作法轉移到有效的作法。透過117個練習、33個案例和40則故事,使你藉由實務學習納入這個新方法。協助案主找出自身的力量、能力與資源,讓創傷後壓力與創傷後成長和平共處。

書名:創造性治療:創傷兒童的實務工作手冊
作者/譯者:Cathy A. Malchiodi / 許智傑、謝政廷譯
出版社:學富文化


本書提供了許多整合的技巧與技術,能夠提升兒童臨床工作者的實務能力。這本書非常適合下列伙伴閱讀:臨床心理學家與學校心理學家、藝術、遊戲、以及其他表達性治療的實務工作者、兒童精神科醫師、社工、以及諮商師。在這個領域進修中的伙伴也將發現本書是一本非常容易理解、具有豐富訊息的教材。

書名:創傷的認知行為治療
作者/譯者:V. M. Follette等 / 楊大和、呂宏曉等譯
出版社:心理


本書旨在介紹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鳩集多位臨床工作者與研究者面對創傷後壓力疾患和其他與創傷有關症狀的處理經驗。以最新的理論與研究為基礎,每一章都包含十分務實、讓臨床工作者感到親切的問題處理策略,而這些問題在各種創傷經驗中是普遍存在的,包括侵入與喚起、罪惡感、氣憤、物質濫用、解離與關係困難。全書一直強調不要只聚焦在創傷歷史或者透過個體喪失功能的眼光來看待,而要將有問題的想法、感受、行為放到它們的人際與環境背景脈絡中看待的重要性。


與創傷有關的故事或訪問、報導



書名:逃,生:從創傷中自我救贖
作者/譯者:Boris Cyrulnik / 謝幸芬,林說俐譯
出版社:心靈工坊


西呂尼克長大後成為知名的心理醫師與暢銷作家,不幸童年驅使他鑽研人如何從創傷中復原,成為心理韌性的專家。他認為,人心具有創傷後自我重建的能力,命運多舛的兒童日後也能長成健全的大人。在本書中,西呂尼克一面回顧二戰期間猶太屠殺帶來的集體創傷,及身為猶太後裔的成長歷程;另一方面以心理學角度看待受創的兒童如何展現驚人的心理韌性,與外在世界重新連結。這是一段歐洲人不願正視的黑暗歷史,但透過作者以自身為例的挖掘,引起了舉國閱讀熱潮。西呂尼克展現了勇氣的例證,慷慨的精神,任何因遭逢迫害而失語緘默、迴避痛苦、佯裝樂觀的個人或群體,都能夠從本書中得到啟示與鼓舞。

書名: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
作者/譯者:Amanda Ripley / 謝靜雯譯
出版社:行人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沒有準備的大腦只會訴諸平常的習慣,以應變無法處理的巨變。但是,這些令人安心的習慣,卻會讓我們錯失成功逃生的黃金時機!瑞普立採訪全世界各種災難的倖存者,包括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紐奧良卡崔娜風災、哥倫比亞大使館挾持事件,和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等等,透過科學分析與研究,提出多種不同的「災難人格」,說明當你我在面臨災難時,將會經歷的種種心理機制。否認災難的發生會是大多數人最初始的反應,接著我們會躊躇,不知如何處理眼前的狀況,最後我們的大腦會為了求生而做出判斷,讓我們做出行動──我們可能會痲痺、僵住不動,但也可能找到逃生之路,成為災難裡救人一命的英雄。《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回顧人類史上的重大災難,並藉由分析生還者不可思議的經歷,讓我們在災難發生之前,就能瞭解自己的「災難人格」和各種可能的現場反應。事先做好準備,才能救自己,更救人一命。

書名:離開死神前那一秒: 32則死裡逃生的真實故事,與簡單的救命科學
作者/譯者:Ben Sherwood / 洪世民譯
出版社:三采
一開始,我想先說清楚幾件事。我認識的每一個人幾乎都面對過——或正在處理——某種重大的挑戰或厄運。這本書是為他們,也為我自己寫的。雖然我本身未像書中這些生還者受過那麼大的考驗,但我也遇過一些顛簸,經歷過失落與悲傷。家父原本身強體健,卻在六十四歲時因大量腦出血驟逝,病因無法解釋。家母卻違抗或然率,已擊退卵巢癌九年,而總是將功勞歸給優秀腫瘤醫師策畫的侵略性療法。身為新聞記者,我遇過數次千鈞一髮,也親眼目睹過許多悲劇。一九九二年八月,在為ABC新聞報導塞拉耶佛血腥圍城期間,資深製作人大衛.凱普蘭就在和我比肩而坐時遭狙擊手射殺身亡。一顆九毫米的子彈疾速穿過我們福斯廂型車的後門,刺穿大衛的背,切斷了他的肺動脈。法國戰鬥部隊予以搶救,仍傷重不治。他——而不是我——會命喪那個中間座位,純屬機率,那明明是離車窗最遠,最安全的位置啊!我一直有某種控制癖,因此對於以上事件,我都想提出質疑。為什麼健康的人會莫名其妙地暴斃?為什麼癌症會襲擊無罹癌風險者?為什麼子彈會找張三而非李四當祭品?或許是為了取回些許掌控權,我開始問:是否有任何隱祕的方式可以提升生還機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