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設計思考,找到適合你的路

「3/4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原本科系無關」

「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於『成功』,而是來自於打造適合自己的人生」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by Bill Burnett, & Dave Evans
大塊文化(2016/10)

要如何「打造」人生,用設計思考試試看


在研究所時,就曾接觸過d.school推廣與發展出來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也曾與過去政大創意實驗室的夥伴,試著鑽研裡面的概念與技術,並且試著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一些工作坊。不管後來帶的主題是什麼,在設計思考的過程,有個共通點就是,笑聲不斷XD,我想這就是設計思考的魅力所在。

(這是我們當時遊戲的影片)

這是最近閱讀的第二本與工作、職涯有關的書,閱讀過程,讓人躍躍欲試,想找幾個三五好友一起來嘗試裡面整理的工具與活動!

找幾個朋友,一起讀讀這本書,一起玩裡面的活動。跟著書中腳步,練習重擬問題(reframing):


  • 不要從問題(「什麼工作」)開始,從人(「我是誰」)開始
  • 不要先問「你以後要做什麼?」,改成先問自己:「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不要用「想」的,而是「動手做原型」

「老實講,你最近過得怎樣?」


大家都說熱情很重要,但你知道,其實近八成的人,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熱情嗎?跟《恆毅力》作者所提出的觀點類似,熱情是「試過」才知道的東西。

我們太常藉由「思考」人生,把自己搞瘋。我為什麼在這?我在做什麼?目的是什麼?一切有什麼意義?大家答案不同,但是問題都是一樣的。

成功的秘訣在於做自己


作者提出羅盤的觀點,引領讀者澄清自己的「工作觀」與「人生觀」。也強調,人生觀、工作觀,在不同階段都會改變。不必「一次通通想清楚」,只需替現在自己眼前找出羅盤就好。這部分根本就和ACT(接納與承諾治療的commitment)觀點渾然天成!


  • 「清楚自己的羅盤,你才不會不小心走上別人要你走的路,然後過的不開心。」
  • 「我們不會永遠知道要往哪走,但永遠都知道自己是否有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從過去經驗中尋找心流


「我們只能活一次,但可以有很多段值得活的人生」


  • (1)哪些工作內容曾讓你感覺自己:完全投入於活動中、感到狂喜或欣快、心中澄明,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全然地鎮定與祥和、感覺時間是靜止或轉瞬即逝的?
  • (2)做完某些事後,你是否精疲力竭?或者,有時做完某些事,反而讓你更有精力?
  • (3)哪些工作內容可以帶來樂趣?哪些帶來悲慘?


透過這三類訊息,我們可以找到自己在「工作」領域中,活得比較好的模樣。

腦力激盪與心智圖的介紹


透過之前的三類資訊,作者接著引領我們針對這些材料進行腦力激盪。在過程中,不批判、不挑剔。叫前額葉安靜一點。用心智圖的概念,找出更多可能性與點子。這部分,有很多工作表單,都可以在作者的網站裡面找到,是我非常想用來與個案分享的好資源。

腦力激盪之後,我們就要打造「原型」了,來快速實驗看看。作者誠實的說:「原型就是拿來失敗的,但設計得宜的原型,可以帶我們一探未來」。讓我們在過程中區分出「船錨問題」與「重力問題」。跳脫批判的大腦,練習從「解決問題」(接下來要做什麼),進入「設計思考」(我可以想像什麼)。

打造生命原型


接著的重頭戲,便是實際投入「打設人生可能性」的部分。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要你想出至少三種「五年計畫」。以偷懶的版本來看,可以想出至少以下三種:


  • (1)「你目前做的事」:跟心中所想的事有關,目前人生延伸,渴望許久,有吸引力的點子。
  • (2)「萬一事情生變,你會做的事」:如某產業走入歷史,計畫一突然過時怎辦,強迫自己想一下,一定得靠「目前在做的事」以外的事謀生,你會想出什麼?
  • (3)「如果錢不是問題,面子不是問題,你會去做的是,你想活的人生」:收入尚可,沒人會笑你,你真的想做的是什麼?


接著認真的探索這三種人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利用打造原型、訪談相關人士的方式,來找答案。

好工作真的(幾乎)不在網路上


  • 「好工作幾乎不會在網路上公開職缺」
  • 90%的人用成功率只有5%的方法找工作(寫完美履歷)
  • 52%雇主承認自己在求職信中聯絡的人不到應徵人數的一半

這部分非常激勵到我(讓我大徹大悟),書上坦言,幾乎所有的「好工作」都不會在網路上公開,而是透過私下的專業網絡找到人的,要如何進入這所謂的專業網絡,書中花了兩章的篇幅解釋,就是要大量進行「生命設計訪談」(Life design interview),很多時候,姻緣就這樣建立了。

幸福=選擇幸福


幸福不是「做出正確選擇,而是學會做好的選擇」。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資訊不夠,所以才做不了決定。這是錯的,資訊更多,更難決定;阻礙我們與內在直覺連結!

作者鼓勵大家除了「思考」之外,也多培養其他「感知」的能力,像是情緒、社交、身體這些向度的自我覺察與培養,也很重要。

做完決定後,若有疑慮時就放手。眼睛不要一直盯著照後鏡(過去沒選的),而是要往前看,提醒自己當初為何做出那個決定。幸福是放掉不需要的東西。

「對失敗免疫」


最後則介紹了如何讓自己「對失敗免疫」,簡單來說,若你把人生當成結果,就一定會懼怕失敗。若你把人生看成「過程」,那失敗若是家常便飯,也不用害怕了。柯P在台大某次演講有提到,生命是過程而非結果;若要說生命是結果,那所有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死亡。這好像跟人生的預設命題是不一樣的。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書中提到James Carse的這本書,以有限、無限的遊戲來區分人生路途,這部分很像是value(價值觀)與goal(目標)的差異。我非常喜歡James提出的這個概念,之後也會來讀讀這本書!

  • 有限的遊戲:照規則走,以求獲勝(化學拿A)
  • 無限的遊戲:為了享受玩下去的樂趣,我們「實驗規則」(學習世界由何構成,認識各種分子等)

最後,用這本書中很棒的兩句話做個小結。

  • 「拋棄過去的認知,比學新的觀念還要困難」。
  • 「好的想法並不會把你變成另一個人,而是使你更像自己」。

本書大量的想法可能會顛覆你對於工作、人生的看法,這確實不是要把你變成「另一種人」,而是想藉此讓你更活出自己原本的樣子。




你的工作卡關了嗎?看到這邊,你心動了嗎?快點找幾個好朋友,一起照著書上的流程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留言